互联网巨头纷纷下场,数字农业仍是一场艰难且漫长的革命 “同频共振”还存在哪些难点?
每经记者 范芊芊 每经编辑 陈俊杰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2月,是芒果树开花的季节。在四川省攀枝花市盐边县金河村,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而上,就会看到车窗外漫山遍野的芒果树已经挂上金色的花朵,阵阵花香弥漫在空气中。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盐边县以芒果为一大支柱性产业,如今当地已经形成了一条从种植到加工到销售的全流程产业链,金河村的村民也因为当地芒果产业的蓬勃发展从贫困奔向了小康。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这背后离不开电商生态和数智供应链的构建。去年,京东云入驻盐边后与当地共建了芒果产业的供销服务平台,自上线以来,平台已实现1.1亿的交易撮合。当年8月,中国特色•盐边馆在京东的线上店铺开通,包括攀枝花芒果在内的国家地理标识产品,进一步深加工为芒果干等制品,由初级农产品变身地方品牌商品走向全国。
如今,包括京东、拼多多、阿里、腾讯等互联网大厂都在加速布局数字农业板块,将数字化技术融入种植、农产品加工、农产品销售等环节,但由于当前我国农业存在产业落后、信息不对称、耕地分布散、规模小等特点,农业数字化渗透率低,这是一场艰难且漫长的革命,转型刚刚开始。那么农业产业的数实融合发展在未来还有哪些空间,还存在哪些难点呢?
盐边县金河村开花的芒果树 每经记者 范芊芊 摄
电商模式仅是数字化技术赋能农业的其中一步
2021年底,新东方旗下东方甄选完成了直播带货首播,该平台的定位为农产品直播平台,一年时间内直播带货总销量达1825万单。将农产品的销售从线下拓展到线上是数字化技术融入农业的其中一步。
为何新东方选择从教育跨界进入农产品领域?可以预见的是农产品拥有的广阔市场空间。不少特色农产品地处偏远小镇,无论是物流还是信息都存在闭塞的情况,因此农民存在卖货渠道不通畅、农产品价格低等难题,而电商渠道的出现则解决了这一难题,也打开了这一市场。
金河村党委书记冯正伟对此深有感触。2月20日,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内的媒体采访时,冯正伟说,“原来主要通过外面的渠道商过来收购,后面逐步通过电商等实现线上销售,渠道商收购价格可能要低一些,线上收购价格更有优势,对农户的增收达到10%-15%。”
实际上,除了新东方,自身就拥有电商资源的京东、拼多多、阿里等互联网大厂早就关注到了这一赛道,并正在加速布局。
例如拼多多采用“农地云拼”“产地直发”等模式,孵化了不少电商村;阿里早年推行“农村计划”“百万便利店计划”“天猫小店计划”,此后又通过生鲜电商、社区团购、农产品直播等模式,帮助农产品实现快销、多销、广销;京东则发布了“奔富计划”,目前开设了超过2000个特产馆,覆盖40万款特色产品。
但如果仅仅只是将农产品从线下拓展到线上售卖,以及开设直播卖货等,仅能完成产品的销售,无法实现从产品到产业的联动效应,也很难为当地打造高质量、可持续的产业发展路径。因此,数字化技术赋能还需要向中上游走,才能真正赋能当地经济发展,实现乡村振兴。
数字化技术如何赋能农业产业链中上游?
近些年,互联网大厂在中上游端的布局也不少。例如在产业链中游供应链端,京东部署了超1500个仓库,仓储总面积约3000万平方米,发起“千县万镇24小时达”时效提升计划;拼多多平台在全国范围内建设冷库、生鲜冷链物流体系等设施,建立适合于生鲜农产品等供应链体系;阿里则在四川、陕西、山东等地建设产地仓,并在多个省会城市打造销地仓。
除了构建物流体系,互联网大厂们也在生产加工环节融入数字化技术。以京东云的数智供应链为例,一方面通过构建产业供销服务平台解决农户、加工企业、下游客户信息不对称等难题,另一方面则通过乡村大数据中心、反向定制系统,精准分析消费者对农产品口味、包装等偏好,反馈给种植端和加工企业。
攀香源是盐边一家生产果蔬冻干的企业,既处于供销平台的上游,也处于下游。作为上游而言,攀香源通过平台精准对接下游客户。作为下游,攀香源则对接农户实现原料的供给,这一对接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户卖货难的问题。
“有些芒果(形状)不好看,但是里面肉品质是完全没问题的。我们收购价格会比市场价高出两毛到三毛,这样也增加了农户的收入。”攀香源果蔬深加工项目负责人余东表示。
相比于中下游端的布局,互联网大厂在上游种植端的布局还在探索阶段。例如京东云智慧农场在湖北枣阳、陕西铜川等多地布局;腾讯用人工智能养鹅;阿里则发布农业ET大脑,推出AI养猪养牛、AI种瓜,利用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赋能农业生产。不过目前真正落地的项目还比较少,距离真正实现“云上农场”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为了进一步汇聚资源探索科技在农业种植端如何赋能,互联网大厂近些年还举办了不少比赛,比如2019年腾讯与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合办第二届“国际智慧温室种植大赛”,挑战在六个月内利用 AI 和 IoT 物联网等技术远程控制温室种植番茄;拼多多则联合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共同举办“多多农研科技大赛”,旨在让更多前沿农业科技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
数字农业是一场艰难且漫长的革命
互联网大厂们在农业板块的布局如火如荼,但需要注意的是,农业经济数字化的渗透率仍然不高,还有较大的市场空间。中国信通院发布的《2021年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显示,2020年,农业、工业、服务业数字经济渗透率分别为8.9%、21.0%和40.7%。
对于数字化技术赋能农业的未来期待,2月21日,盐边县副县长宋沛东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和京东云的“以三产聚二产促一产”模式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期待未来通过乡村大数据平台的应用,为果农在种植环节提供更科学的指导和建议,包括对市场的分析、对价格的判断等。
余东对记者表示,下一步想通过智能的分拣系统,把一些糖度不够、质量不是很好的果子通过智能化的系统分拣,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冯正伟则期待未来利用数字化的技术赋能芒果的种植环节,监测温度等。
此外,数字农业还有不少技术难关亟待突破。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春江曾表示,作为农业生产大国,我国智慧农业的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的差距,尤其是农业传感器、农业模型和核心算法、智能农机装备等核心关键技术,还需要坚持创新和突破。
整体而言,数字农业是一场艰难且漫长的革命,但也是大势所趋。拼多多董事长兼CEO陈磊曾表示,拼多多的“百亿农研”计划是一个长期规划,短期内不会过多考虑盈利数据。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李少华也曾表示,“阿里做农业没有短期KPI,我们做好了打硬仗的准备,将用三年、五年甚至用30年的时间周期来布局。”
京东科技数智乡村业务负责人刘贤志同样认定“这是一件长期的事”。2月21日,他从农产品品牌打造的角度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一个单品的打造需要的环节很多,产品差异化问题的解决不是一夜之间的事情,需要全链条的参与,需要跟地方形成共识,持续若干年一起推动解决。以盐边项目为例,目前仅仅是开始,从未来发展的角度来说,也需要继续将京东的互联网、技术、产业资源协同整合和共享,助力盐边搭建特色产业生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