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太保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周燕芳:建议加强养老服务人员激励保障
中国网财经3月4日讯(记者 郭伟莹) 今日起,2024年全国两会将正式拉开帷幕。中国网财经记者获悉,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太保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周燕芳带来多份议案。其中一份聚焦在加强养老服务人员激励保障。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养老服务人员薪酬、社会福利待遇偏低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1.养老护理从业人员薪酬、社会福利待遇偏低。目前,我国养老护理行业薪酬待遇普遍偏低,薪酬管理设置比较单一,养老护理质量评估比较困难,多是以照顾老年人的数量来确定工资的高低,无法吸引和留住高素质人才。上海市养老服务行业协会开展的专项调查显示,2020年度养老护理员平均工资收入约为4985元/月,而2019年上海技能人才平均工资收入为10658元/月,相比之下,养老护理员的收入偏低,很难吸引到年轻人从业。
此外,由于收入水平偏低,养老护理员的社会保障水平不高。加之,部分养老护理员依托劳务公司派遣至养老机构提供服务,其社会保障福利难以完全保障。
2.养老护理员长期工作压力巨大,心理健康得不到重视。相比于其他服务型工作,养老护理员面临更巨大的心理压力。首先,很多直接的压力来自人际沟通。在与同事沟通方面,难免存在意见分歧,甚至存在工作服务之外的强势指令,但由于养老服务人员处于受雇者的弱势地位和期望维持长期稳定的雇佣关系,往往难以表达或申张自己的主张。在与老人沟通方面,由于服务对象是老年群体,不单要考虑服务的专业化流程和细节,还需要考虑到个体间存在的差异,如气候变化、手术恢复、丧偶或丧子等时期,加上在服务的过程中,老人所处的精神状态可能随时发生变化,因此,在服务行为和用语方面都难以找到高度标准化的解决方案。这些无形中都会增加养老服务人员的服务成本和精神负担。
其次,除去需要为老人吸痰、导尿、清理呕吐物等令人不悦的场景,还需要经常直面老年人的病态、痛苦、挣扎、死亡等负面情绪困扰,都会造成他们长期身心疲惫不堪。
第三,社会对该职业的认可度偏低,社会正反馈和价值感不足,职业荣誉感不强。大多数人认为,养老服务意味着端屎端尿、脏苦累,低人一等。这不单会给养老服务人员,乃至会对养老服务人员的家庭成员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
第四,在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客观存在的情况下,很多服务人员离开家乡,身上背负着自己家庭的负担,如家人因病致贫、夫妻离异、与子女关系不好等。来到陌生的大城市后,在就业市场处于弱势,加班、倒班司空见惯,还要克服职场文化、语言障碍、服务对象的刁难和性骚扰等一道道“关口”,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3.社会力量参与度不高,养老企业经营压力大。在我国“未富先老”的形势下,大多数人对于高品质的养老服务需求和现实支付能力存在差距。要提高养老服务品质,则必然要增加专业人员的投入。因此,养老企业承担了较重经营压力。
国外为养老企业减负的重要举措之一,便是建立了“时间银行”体制。早在2007年瑞士进行了先行试点,随后,“时间银行”整体运行机制由瑞士联邦社会保险部进行开发和完善,即人们把年轻时照顾老人的时间存起来,在未来自己老了病了需要人照顾时,再把存在“时间银行”里的时间支取出来使用。从而实现了“服务前置、支付后置”的效果,成功走出养老金现收现付制的困境。
我国现有的“时间银行”机制发展相对落后,只能在企业与个人之间小范围实施,由于企业经营的可持续性存疑,提供为老服务的志愿者多半是出于公益,激励作用有限。
建议加强养老服务人员激励保障
如上所述,全社会都希望得到养老服务人员的“微笑服务”,然而客户端忽视了服务人员承担的隐形成本,企业端在控成本的压力下勉力维持。在人口老龄化日益加深的形势下,需要政府和社会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共同加强养老服务人员激励保障,用“员工的笑脸”换来“老人的笑脸”。
1.建立完善养老服务人员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
根据服务人员的服务专业度,服务时长、服务成效等贡献,为养老人员提供专项税收优惠条件、积分落户政策、住房保障政策、医疗保障政策、职业教育补贴、高等教育学费减免等实惠政策。同时,还应对有特殊贡献的养老服务人员设立专项奖励计划,对在养老服务领域取得卓越成就的个人和团队给予嘉奖和财政支持。对为养老服务人员缴纳社会保险的合规养老企业,可根据其缴纳员工社保的金额按比例减免企业所得税。从整体上,切实减轻企业的培养成本和经营压力,提升养老服务人员的收入水平、社会福利水平和社会价值。
上海在此方面,作出了先行示范作用。首先,在上海市杨浦民政出台的《杨浦区养老服务护理行业拔尖技能人才扶持激励办法(试行)》政策指导下,2022年9月,首位养老护理员作为重点人才引进并成功落户上海;其次,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九部门关于印发《关于加强养老护理员队伍建设 提高养老护理水平的实施意见》要求到2035年,养老护理员平均收入达到全市平均工资水平等。希望类似的做法在广大范围内得到推广。
2.建立由政府资助的养老服务人员的心理健康保障机制
定期评估养老服务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及时了解养老服务人员的心理状态,并根据评估结果,面向养老服务人员开展专项心理疏导服务和培训。一方面,由政府指派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为养老机构的服务人员进行心理疏导的专业培训,增强人员心理自我调节的能力。另一方面,由心理咨询师定期为存在较重心理问题的员工开展心理疏导服务,及时排解和处理在服务过程中 产生的不良情绪,降低因积累过重的心理负担而导致服务操作失误的概率。此外,建议政府出台养老机构心理咨询师的配置比例的相应规范要求,以企业直接招聘,政府提供财政补贴的方式,保障养老机构服务团队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同时,建议将养老服务团队的心理健康水平作为养老机构评级和社会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
3.丰富养老服务“时间银行”的对价形式,鼓励全社会各类人才积极参与为老服务
建议政府设立公共平台,将志愿者在养老机构提供为老服务的时间进行货币化,志愿者可在日常消费中广泛使用此类“虚拟货币”,把单个企业的远期承诺变为随时可兑现的政府背书,从而激发各类人才提供为老服务的积极性。
另外,还可规定高校学生必须提供一定时长的为老服务才可以毕业,或者贫困学生提供一定时长的为老服务即可减免学费,在广大青年中厚植“敬老孝亲”的传统文化,也为养老服务行业提供充满青春活力的生力军。
总之,养老服务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人力成本占六成左右,养老企业承担了较重经营压力。而养老服务行业关系民生福祉,具有显著的社会正外部性,需要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参与和助力,通过减轻养老企业的经营负担,加强服务人员的激励和保障,最终达到增进老年人福祉的目标。
(责任编辑:谭梦桐)推荐阅读: